近年来,电话短信轰炸行为频繁引发社会关注。这种行为通常指短时间内向特定目标发送大量电话或短信,导致对方通信设备瘫痪或生活受扰。从法律角度看,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2条明确规定,多次发送淫秽、侮辱、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,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重的,处5-10日拘留,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。因此,电话短信轰炸若构成骚扰,已涉嫌违法。
除行政处罚外,若电话短信轰炸行为造成严重后果,还可能触犯《刑法》。例如,利用轰炸手段实施敲诈勒索、诽谤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,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、诽谤罪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2021年浙江某案例中,一名男子因使用轰炸软件报复前同事,导致对方手机瘫痪并影响工作,最终被以“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”判处有期徒刑。可见,行为的危害程度决定了法律责任的轻重。
遭遇电话短信轰炸时,建议立即开启手机拦截功能,保存证据(如截图、通话记录),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运营商也提供“应急防护”服务,可临时屏蔽异常呼叫。此外,公民应避免随意泄露手机号码,尤其在注册网站或参与抽奖时需谨慎。若因信息泄露导致轰炸,可追究信息泄露者的法律责任。
尽管轰炸软件技术门槛低,但法律监管正在加强。工信部要求运营商建立骚扰电话和短信的识别拦截系统,并通过“12321”举报平台收集线索。2023年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进一步明确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提供或使用“呼死你”等工具。技术治理与法律惩戒双管齐下,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违法行为。
上一篇:电话短信轰炸:违法边界与防范指南
下一篇:没有了!